珊瑚礁生態系
珊瑚
潛入澎湖南方四島深蔚的海洋中,可以觀察到各式各樣的珊瑚,這些珊瑚多呈現五彩繽紛之顏色,主要係其共生藻加上珊瑚本身動物性色素的呈現。根據珊瑚的形態特徵,可以粗略將珊瑚分類為石珊瑚、軟珊瑚和柳珊瑚,石珊瑚堅硬如石頭,因為具有堅硬的碳酸鈣骨骼,成為珊瑚礁最主要的建造者,而軟珊瑚、柳珊瑚不似石珊瑚,不會形成碳酸鈣骨骼而是骨針,軟珊瑚外部形態柔軟,柳珊瑚外部形態則呈現樹枝狀,近年已有國內研究團隊發現軟珊瑚確實具有造礁能力,只是造礁時間要比石珊瑚慢。
直立穗軟珊瑚
以萼柱珊瑚為主體的珊瑚礁脈
兩種顏色的分枝形軸孔珊瑚
澎湖南方四島的東嶼坪嶼、西嶼坪嶼、東吉嶼、西吉嶼周邊海域中,包括石珊瑚類、八放珊瑚類、水螅珊瑚類等,珊瑚物種多樣性相當高,澎湖南方四島光是石珊瑚種類就相當多元可達百種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在臺灣東部沿岸珊瑚礁區及南部墾丁海域常見的尖枝列孔珊瑚、藍珊瑚、笙珊瑚,在此海域皆未發現,僅在西吉嶼發現極少數的鈍枝列孔珊瑚 ,這些常見物種的差異顯示澎湖南方四島海域的珊瑚群聚與臺灣本島有些不同,推測可能與受到不同海流系統的影響有關。
板葉星孔珊瑚
扇珊瑚
刺柳珊瑚
澎湖南方四島的石珊瑚覆蓋率相當高,尤以西嶼坪嶼為最,海底經常可見大片分枝形或桌面形的軸孔珊瑚密集生長,造礁活動非常旺盛。
另一方面,東吉嶼及西吉嶼的部份區域珊瑚覆蓋率則相對較低,屬於珊瑚生長不良或受到環境壓力的環境,礁灰岩的堆積也很有限,多數海底只有珊瑚生長,並無礁體的形成,代表造礁珊瑚的生長受到環境條件的限制;推測可能受到黑水溝(澎湖水道)的強勁海流或是此二島較靠近臺灣西部主要河口、陸源沉積物較多之關係。
鄰近黑水溝(澎湖水道)之東吉嶼南方及西南方測站的珊瑚群聚主要以分枝粗狀的巨枝鹿角珊瑚和分枝緊密的疣鹿角珊瑚較佔優勢,其次則是團塊形和表覆形的珊瑚,為海流強勁區的珊瑚相。
單種或少數種珊瑚形成大片群集的現象是澎湖南方四島海域珊瑚群聚的特殊景觀,常見的群集有分枝形軸孔珊瑚、桌面形軸孔珊瑚、葉片形表孔珊瑚。這些群集的直徑往往超過十公尺,而且形成層層疊疊的構造,非常壯觀。
輻紋合葉珊瑚
分枝狀與桌面形軸孔珊瑚
各式珊瑚群聚
海藻
澎湖南方四島的海藻主要分布於潮間帶及淺海區,其包括海草、藍綠藻、綠藻、褐藻、紅藻等多樣化的藻類族群。且澎湖南方四島中以東嶼坪的海藻種類數最多;西嶼坪最少。海藻是海中氧氣的主要來源,同時也是水中生物的食物來源,許多生物都與海藻共生,並依賴它而存活。
南方團扇藻
巴氏紅網藻
海頭紅
澎湖南方四島海域中廣泛分布有石蓴、網球藻、琉球團扇藻及凹頂藻等藻類,其中在此海域中所發現最特別的是俗稱「素食魚子醬」的棒型總狀蕨藻(海葡萄)以及在東吉嶼發現澎湖南方四島中唯一的海草-卵葉鹽草。
石蓴
棒型總狀蕨藻
卵葉鹽草
魚類
澎湖南方四島由於海底地形與黑潮支流交互作用形成湧升現象帶來豐富的營養鹽,孕育澎湖南方四島週邊海域豐富的海洋生態資源。依據調查資料顯示,臺灣魚類群聚分為南北兩大體系,臺灣南部、蘭嶼、綠島等為黑潮洋流體系,澎湖魚類群聚則與北部相似,但澎湖南方四島海域之魚群與澎湖其他海域不同,與墾丁海域相近,許多僅在北部海域出現魚種,在澎湖南方四島海域卻可發現。換言之,澎湖南方四島海域為臺灣魚類群聚南北兩大體系的交接帶,且組成偏向於南方體系。
在澎湖南方四島海域中常見的魚種,有雙帶烏尾鮗、霓虹雀鯛、網紋雀鯛、縱帶彎線、隆頭魚、鸚哥魚、石斑魚等。其中雙帶烏尾鮗是澎湖南方四島常見的洄遊性經濟魚類,牠們以浮游生物為食,常以數百尾的驚人數量群聚出現;霓虹雀鯛主要分布於臺灣北部與澎湖,喜歡生活於平礁區,每尾有間隔地成群佈滿礁區,數量居次,不似在臺灣南部般僅零星出現。其次則是在各測站皆有相當豐富數量的縱帶彎線鳚,此魚種常發現棲息於微孔珊瑚或表孔珊瑚之上,本海域中則在許多平鋪型的珊瑚、棘孔珊瑚、盤珊瑚甚至軸孔珊瑚,菊珊瑚及海綿、藻類上均能發現,數量及密度之高,皆為臺灣其他海域少見。其它如啃食附著珊瑚上藻類的隆頭魚科,或是同樣以浮游生物為主食的雀鯛、蝶魚,亦或肉食性的石斑魚、石鱸等,都是珊瑚礁生態系常見的訪客。
霓虹雀鯛
藍帶荷包魚
克氏雙鉅魚
東方石鱸
斑馬紋多臂簑鮋
豹紋勾吻鯙
無脊椎動物
澎湖南方四島海域的大型無脊椎動物物種非常豐富,包括軟體動物、棘皮動物、甲殼類動物等多種不同科屬的動物,其中又以東吉嶼物種最多。澎湖南方四島海域大型無脊椎動物中,以冠刺棘海膽、黑海參、蕩皮參、藍指海星、活額寄居蟹等物種為優勢物種。
藍指海星
冠刺棘海膽
蕩皮參
冠刺棘海膽屬於夜行性物種,外觀黝黑,尖細硬棘具有毒性,在白天潛水調查時即可觀察到超過百隻的數量,顯示當地族群量非常龐大;黑海參與蕩皮參在生態系上扮演著清道夫角色,負責清除海底的有機碎屑,對潮間帶及海岸之淨化有莫大的功能。
其他常見物種包含黑蝶珍珠蛤、圓硨磲蛤以及海兔螺、海蛞蝓等。澎湖南方四島海域由於人為干擾較少,常可發現俗稱「海洋中玫瑰」之硨磲蛤,以及可孕育黑珍珠之黑蝶珍珠蛤(俗稱珍珠貝)。
大法螺
海兔螺
棘冠海星
而海蛞蝓是海中最美麗的「無殼蝸牛」,也是海中的「七彩寶石」,在澎湖南方四島海域中,常見的海蛞蝓有血紅六鰓海蛞蝓、油彩葉海蛞蝓及鑲嵌盤海蛞蝓等。另外,亦不難發現海兔螺之影蹤,其於光照之下會露出非常美觀、光滑如瓷的卵形貝殼。
鑲嵌盤海蛞蝓
燕尾海蛞蝓
長硨磲蛤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四島海域尚可觀察到體形碩大、殼長超過40公分的大法螺,非常難得。大法螺殼體優美且移動緩慢,極易採捕,近年來因人為過度捕撈,臺灣周邊海域已經非常稀有。大法螺為珊瑚礁生態系重要之指標,大法螺的出現代表此處所受漁撈採捕壓力較小,受人為活動干擾程度較低。
棘皮動物中的海星多呈五角型或扁平星狀,由數隻腕足連結成一個體盤,以軟體動物、珊瑚或海藻為食。澎湖南方四島海域常見有水藍色外型的藍指海星、身形似饅頭的饅頭海星、以珊瑚水螅蟲為食的棘冠海星等。海星具有再生能力,能由斷下的腕足重新長出個體,然而若過度繁殖會對海洋生態產生威脅,民國99年(西元2010年)西吉嶼海域出現棘冠海星族群量大爆發之情形,棘冠海星會啃食珊瑚蟲,導致珊瑚礁白化死亡。而棘冠海星族群量之大爆發,極有可能使得珊瑚礁大量白化死亡,帶來浩劫。目前除以人工方式進行移除之外,澎湖縣政府亦將棘冠海星之天敵-大法螺列入保育範疇,依漁業法公告禁止採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