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次: 2

建築聚落

 

 

澎湖南方四島建物選用當地元素:海砂、玄武岩、珊瑚石 ,日據時期因漁業興盛而富裕,民居建築特色多為和洋混合之形式與裝飾。 

澎湖厝 

澎湖的傳統民居源自閩南的三合院建築,三合院一般由後側方的正房(正身)與左、右兩側的廂房(護龍)組成;這樣的基本結構到了澎湖,發展出鮮明的地方風格,因應當地的環境,建材以石及玄武岩為主,而厝的基本結構則稱為「一落四櫸頭」,包括大厝身(正身)、間仔(護龍)、天井及巷路等四部分。  
各島目前仍留有為數不少以石及玄武岩砌成的澎湖厝,澎湖有句俗語:要娶某,先擔三年的;古籍中也提到澎湖人對珊瑚礁岩的利用:「築牆用石,皆掘於內海波間。掘後復生,取之不竭。」(1893年,《澎湖廳志》)

如今島上的石屋歷經風漂雨淋,鹽分去盡,仍以素樸的姿態陳列於往來巡航的人們眼前,淺海珊瑚礁岩的採集已成歷史陳蹟,留下的石厝則成為澎湖珍貴的人文遺產。

澎湖厝

洋樓 

澎湖南方流傳一句俗諺:「金東吉,銀八罩」,正說明了昔日東吉嶼的繁榮。

東吉嶼在日據極盛時期,戶政資料登記有1,100多人,民間傳說居民人數曾達3,000人, 冬季漁船進港休息時,漁港泊滿漁船。島上居民、漁工熙來攘往,洋溢著魚鮮味與繁榮的氣息。目前東吉嶼常住人口僅約30人,兩間雜貨店供應民生需求,老人家偶而會坐在廟前廣場乘涼、聊天,唯一可供人想像昔日繁華盛況的,便是島上林立的洋樓。東吉嶼的洋樓為混合傳統合院與和洋風格的建築,源於臺南府城擁有許多和洋式建築,東吉嶼居民往返府城見識多了,建築中於是融入了和洋風格,形成了格局規模變化多端的「洋樓」。

洋樓

聚落 

東吉嶼聚落建築群多數以背山面海的姿態分布在鄰近港口較低坳處,道路因住宅、聚落興建而順沿發展,交錯的巷弄小徑穿插聚落中,另因信仰逐漸衍生出以廟宇及其周遭設施形成的公共空間,包括啟明宮及其廟前廣場、東宮、夫人宮等,是島上主要的三個信仰空間範圍。

由於地利優越,加上鄰近府城臺南,東吉嶼自古即是臺澎海運貿易的轉運站,居民曾達數百人,而長期接觸外界的風氣,加上生活富裕,東吉嶼也出現了許多和洋式的建築,融合了澎湖傳統古厝加上西式洋樓及日治時期臺南的仿巴洛克設計影響。雖然現在的東吉嶼居民外移但過去的繁華留下的那些古厝依然別有一番風味。

澎湖南方四島擁有變化萬千的玄武岩地形,傳統建物有著坐山觀局位置,為抗冬季強勁東北季風吹襲,多採背北朝南而建,傍海而居的聚落則以宮廟為中心。

聚落